Smooth Love Potion 官网
- 我校附属第一医院陈万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Annals of Neurology》发表
- 发布日期:2025-01-03 19:03 点击次数:68
- 近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万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熊志奇研究组合作在《神经病学年鉴》(Annals of Neur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Heterozygous Variants in KCNJ10 Cause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Via Haploinsufficiency”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第三个致病基因KCNJ10。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在8个PKD家系中发现了KCNJ10基因8个错义突变,均位于KCNJ10基因的保守区域,且在公共数据库中的频率极低或为0。在这些病例中,罕见恶性KCNJ10变异与匹配的gnomAD东亚人数据集相比显著富集(8/336 vs. 17/18394,2-tailed Fisher P = 9.89 × 10-9)。此外,与郑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登纳团队合作,对国内一例EAST/SeSAME综合征家系进行了回访:先证者携带KCNJ10复合杂合突变,为EAST/SeSAME综合征患者;其父携带KCNJ10 p.I129N杂合突变,则表现为典型的PKD患者。鉴于PKD和EAST/SeSAME都是神经系统罕见疾病,在同一家族中共存,结合前期队列全外筛查结果,合理的解释是KCNJ10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导致PKD。进一步体外研究发现,KCNJ10基因突变可导致Kir4.1内向钾离子电流显著减少,表明PKD病人来源的突变为功能丧失(loss of function)突变。点突变小鼠原代星胶电生理记录提示基因-剂量效应,说明单倍剂量不足是这些突变的致病机制。在体研究发现,病人位点同源的点突变果蝇在热敏感实验中呈现“瘫痪”(paralysis)的过度兴奋性表型,电生理记录提示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这些表型可通过胶质细胞特异性地回补人源Kir4.1得到挽救。这些体外和在体实验证实了病人来源的突变位点的致病性,以及与纯合突变不同的单倍剂量不足机制,支持KCNJ10是PKD的致病基因。 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云璐博士、林晶晶博士和黄雪晶博士研究生。陈万金教授和熊志奇研究员为共同通迅作者。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a.27018